吃红肉增加死亡风险,一天一两较安全
发布时间:2017-11-04
美国一项长达32年的随访研究显示,大量食用牛肉、羊肉等红肉以及热狗和培根等加工肉类会增加死亡率。从营养学角度来讲,红肉中含蛋白质、胆固醇、饱和脂肪酸较高,尤其后两者摄入过多的话容易导致脂肪肝、血管阻塞等疾病。美国一项长达32年的随访研究显示,大量食用牛肉、羊肉等红肉以及热狗和培根等加工肉类会增加死亡率。红肉一般是指猪牛羊肉等,为了方便理解,通常把四只脚动物的肉称为红肉,相对的鱼肉、禽肉等称为白肉。从营养学角度来讲,红肉中含蛋白质、胆固醇、饱和脂肪酸较高,尤其后两者摄入过多的话容易导致脂肪肝、血管阻塞等疾病。
生活方式不健康 大量食用红肉会增加死亡风险
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博士后宋明洋教授带领的科学研究团队通过两项长期研究,对人们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是否会增加其死亡率进行了数据分析。在最新的研究中,宋明洋等人利用统计学模型分析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摄入量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对健康有重要影响。摄入高动物蛋白,尤其是来自红肉的动物蛋白,与死亡风险呈正相关,而摄入高植物蛋白与死亡风险呈负相关。
研究由哈佛大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启动,共覆盖15万名参与者。宋明洋表示 ,在他们的研究人群中,饮食所摄入的植物蛋白主要来源有面包、谷类、意大利面、坚果和豆类,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有猪、牛、羊肉等红肉、鸡肉、奶类、鸡蛋和鱼。 研究团队发现,食用动物类食物获取蛋白质的频率增长10%,死亡率会增加2%,心脏病发作死亡的风险会上涨8%;与此相比,食用植物类食物获取蛋白质的频率增加3%,死亡率会降低10%,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会减少12%。
宋明洋表示:“总体而言,(对人体健康来说)植物蛋白优于动物蛋白,而在动物蛋白中,鸡肉和鱼类优于红肉、奶类和蛋类。”,相比于牛排或热狗等牛肉类产品,应多食用包括豆类、坚果、藜麦等植物类食物获取蛋白质。
研究显示,每天摄取1份纸牌大小未加工红肉的受调查者,比摄取频率较低的人死亡风险平均增13%。如果摄取的红肉是加工过的肉品,如1条热狗或2片培根,风险更攀升至20%,吃牛排的风险则增加12%。但如果以坚果取代红肉,总死亡风险可降19%;家禽肉品或全谷类食品可降14%;以鱼肉取代则降7%。
在这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超过10万护士和健康专业人士的饮食、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信息,同时利用家属报告和国家死亡数据库等收集了这些研究对象的死亡信息。 进一步研究显示,高动物蛋白摄入与死亡风险的正相关关联仅存在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中,比如肥胖或体重过轻、酗酒、抽烟或缺乏锻炼等人群;对于有着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通过植物类食物获取蛋白质,这种关联并不存在。
专家认为,加工红肉之所以会升高心衰风险,很可能是因为其中盐和食品添加剂(如硝酸盐类等)含量较多,因此人们应注意减少日常生活中加工红肉的摄入,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贫血以及有突发心脏病史或心功能不全等心衰高危人群,应定期对自己的心脏功能进行检查,在发现心衰的早期及时接受治疗。
少吃加工肉类 一天一两红肉比较合理
一般来说,越少加工的肉越健康,受到的污染和添加物越少。生活中最应该少吃的肉主要有这么几类:一是加工肉制品,肉质部位不明,且会添加防腐剂、色素、调味剂等;二是熏烤煎炸肉,如烧烤、腊肉等,在熏烤过程中容易产生致癌物,如多环芳香烃、苯并芘等;三是腌肉腊肉,在腌制过后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对健康不利;四是反复炖煮的肉,高温反复炖煮的肉容易产生芳族胺基和亚硝酸盐,由食物衍生的芳族胺基含有12种化合物,9种具有致癌作用。五是反复解冻的肉,在反复解冻的过程中,极易被细菌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患上直肠癌的几率提高18%。报告中还指出,年肉食量不宜超过18.3公斤。中国“膳食平衡宝塔”中指出,每人每天摄入生肉不超过75克,红烧肉最多两块,吃过多红烧肉可能豆子心脏病、高压等症。
因此,红肉摄入量控制在“一天一两”最为适宜。一两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重量,大小相当于一个荷包蛋。另外要多吃白肉少吃红肉。红肉是指畜肉类包括猪、牛、羊等的肌肉、内脏及其制品。红肉的肌肉颜色暗红,纹理较深。而禽肉及水产动物的肉色较浅,故称“白肉”。与红肉相比,白肉中肌肉纤维较为细腻,重要的是脂肪含量较低,而且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白肉、红肉应搭配着吃。比如中午吃了牛肉,晚上就可以用鱼肉来代替。三餐的比例分配,也可以根据一天的工作量和体力消耗量适当调节。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白肉更好一些,因为红肉的脂肪含量高,尤其是猪肉,每100克猪肉中脂肪含量高达30.3克,而每100克白肉如鸡肉中脂肪的含量仅10克左右,是猪肉的1/3。二是红肉的脂肪中多为饱和脂肪酸,而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比较低,如牛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仅占脂肪总量的